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今天是夏至,也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间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气,据说,这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两个节气之一,另一个是冬至。夏至的“至”,是“极”的意思,意思是,阳气在这一天到达了一种极盛的程度。
在古代,人们把夏至分为三候:
一候鹿角解
二候蝉始鸣
三候半夏生
古人说,在夏至到来的时候,雄鹿的鹿角开始脱落,鹿角是阳性之物,到了夏至,鹿角感阴气脱落。知了也开始声声地叫着夏天。知了为什么叫呢?雄性知了也是因为感受到了阴气的到来而鸣叫。而半夏则是一种阴性的药草,在仲夏的时候,半夏开始长出来。
沪苏浙皖在夏至时节会吃些什么?
有哪些独特的习俗?
一起来看看吧~
夏至的“吃”并不止面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唐·白居易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这首诗作于开成三年,也就是公元年。白居易回忆曾经在苏州的日子,经历过的夏至宴席让他记忆犹新:飘香的粽子、肥嫩的子鹅,无处不有的亭台楼榭,随处可以听到的丝竹管弦,家家户户都有美酒,到处都能看到行船,多么让人留恋的江南水乡风光。
由此可见,夏至在江南一带,也就是现在的长三角地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有许多吃的讲究。由于夏至和端午比较临近,因而古代夏至的一些习俗已经转移到现在的端午节,比如白居易诗中写的吃粽子。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在夏至这一天,长三角很多地区都保留着吃面的习惯,像上海、南京等地多半会选择吃凉面,苏州人更少不了一碗风扇凉面。它的做法也十分简单:面条煮熟后,过凉水,然后用电风扇吹凉,这样能保留住面条的爽滑和筋道。再搭配雪菜、荷包蛋、茭白、小葱等小菜,淋上卤汁和糟油,吃起来满嘴咸香。
除了吃面,长三角部分地区在夏至还有特殊的习俗,像台州一些地方,夏至要吃漾糕;以前在嘉兴,夏至日早晨要吃麦粥,中午吃碗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
在长三角地区,夏至正逢梅雨天气,不仅有连绵的梅雨,还有酸甜的杨梅。民谚说“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枝头圆融融、紫艳艳、水津津的杨梅惹人眼目,占尽风头,撩人品尝。
“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在南方还有着夏至吃荔枝的习俗。荔枝离枝即食,又叫“离枝”,正如白居易所云,“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夏至养生从数九开始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
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露;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夜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
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被单添杂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煤基。
宋·周遵道
豹隐纪谈
和冬至数九一样,古代夏至这天也是夏日数九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其中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
古时夏至日,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什。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后,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并多补充水分。但是禁止大量吃冷饮,以免引起胃肠道的不适。最好适量吃一些带有苦味的蔬果,从而增进食欲。
夏至祭祀曾很隆重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宋·范成大
夏至
夏至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度过了繁忙的芒种,即将迎来消暑的日子。因而在古代,夏至也有祭祀的习俗。在范成大的诗中,大人们腰间挂着李核敬祖先,粽丝系在手臂上求安康,应节的物品竞相随着风俗呈现,老人家慈祥地看着孩子们在祭祀现场打闹。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曾对夏至有详细记录,称其在古代是一个节日,只是在端午节出现之后,夏至的很多活动都被移到了端午,夏至才从节日变成了节气。如今,在安徽部分地区,在夏至日还有祭拜耕牛的仪式。
安徽巢湖柘皋古镇的村民举行祭拜耕牛仪式(资料图)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节
向阳生长,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