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辽宁葫芦岛,一名沉迷于“烧钱”游戏的14岁少女:月充6万,被发现后自杀。事发前,她给妈妈发了带有“遗言”意味的短信:“妈妈,是我干的,我不想活了。”
西安一名9岁的小女孩,因为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15楼跳下,自杀身亡。女孩的“遗书”只有寥寥几字,她写道:“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安徽知名高中巢湖一中,一名17岁高一男生,因学习压力太大,跳楼自杀身亡……
看到这些,有家长忍不住说:「我特别不爱上学,每到考试特别愁,压力很大,我要是现在的学生就更愁了,以前家长和老师不像现在这么重视学习,要是现在我也想死,但有勇气。」
我们不能忽视孩子所遭受的一切好与坏。
最近就有家长朋友们「孩子问我,看到最近很多学生跳楼自杀的新闻了吗?」
孩子说:「家长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孩子的压力有多大。」
听到孩子这样的反应,家长很担心:「老师,我该怎么回复孩子啊?是不是孩子也有这种念头?是不是孩子也在抱怨我呢?我该如何修复和孩子的关系呢?」
我能感受到家长的焦虑和担忧,但家长更应该通过自身的学习去读懂孩子。
这就是孩子的成长之痛,面对一系列的人生挑战、犯错、压力、挫折、冲突等等,有的孩子格外不适应,他们没有心理能量去应付这些。
因为他们不被了解、不被关心,他们的内心没有没滋养过,所以遇到难题时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营养去应付。
就像孩子们说的:「每次真的很崩溃想抱怨的时候,迎接我的总是一堆“假大空”的人生哲理,你不会得到一句“累了就回家”这样暖心窝子的话。」
可以说,孩子一系列问题的背后与家长脱离不了关系,要么是家长的漠视,忽视了孩子的痛;要么是家长的错误教育行为,刺激了孩子的极端行为。
如果我们从来就没有展示给孩子温暖与阳光、理解与支持,那么在他们的人生至暗时刻,怎么会抓住那一束光呢?或许,他们只能掉入无尽的深渊之中,留给我们无限的悔恨。
01.
不被了解,是孩子最大的痛
如今,手机和游戏成为了孩子诸多问题的背锅侠。
成绩不好,怨手机;作业完不成,怨手机;上课状态不好,怨游戏;晚上不睡;怨游戏;孩子不听话,还手机或游戏……
可却不知,家长有多恨手机或游戏,孩子们就有多爱它们,因为这里藏着孩子不被了解的剧烈疼痛。
沉迷虚拟、逃离现实,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也是他们对家长最赤裸裸的“报复”。
孩子上网过多时,背后的原因大多都是有关成长和关系的问题。
青少年都会有成长的问题,只不过这些孩子是通过「上网过度」来表现。成长问题的核心是独立与依赖、控制与反控制、爱与恨之间的冲突。
对于青春期孩子,他们追求独立,但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中却充满了唠叨、控制和责备,想想我们经常说的那些话吧:
“怎么还在玩,多伤眼睛啊……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写不完作业,你就别玩手机了,从现在开始没收手机!”“你作业写完了?学习学好了?自己考那么差不知道着急”……
孩子听了之后只会觉得我没有自由、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们只会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手机和游戏就是这么从我们手中抢走孩子的。
02.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怎么做?
首先,把改变的重点放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
单纯地希望孩子改变,这是不公平的,也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即使是有所改变,也不会持久。
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失控”是对家长过度控制的反应和对抗。只有调整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模式,才会有巨大、持久的改变。
其次,我们帮助孩子的目标,要先做到避免极端的恶果。
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往往想到的是怎么逼迫,怎么控制,怎么打击,让他变成一个正常的孩子,完全没有考虑过我们这么做,会产生什么样的极端后果,如果家长对极端后果有所防范,有所敬畏,我们的做法就会做出改变。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是一面镜子,它照的是我们的亲子关系、孩子的心理营养、所获得的爱、心理支持度的匮乏。
这时就要非常警觉地去改善亲子关系,改善孩子的社会交往,改善他们的心理能量,而不是一味地控制。
在孩子慢慢长大过程中,遇见过的事情会在他们心里慢慢堆积成一座冰山,如果家长做到真正地理解孩子、支持孩子、无条件地爱孩子,孩子的冰山就会慢慢融解,反之就是雪上加霜。
03.
想被关心,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跟孩子好好说,好好沟通,孩子根本不当回事,逼的家长只能吼叫、责骂、唠叨……
比如经常有家长说:「孩子晚上不睡觉,就爱看手机,我好心提醒他赶快洗漱睡觉,明天还要上课,结果孩子嫌我唠叨,我恨不得给他断电……」
「让他快点写作业,每天就是拖拖拖,晚上弄到十一点,早上起不来,要被他气死……」
为什么家长的好意提醒在孩子那里变成了压迫控制?为什么孩子会对家长的管教如此抗拒?
这是因为,孩子的感觉与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家长怎么说孩子都不听,就要考虑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亲子关系的问题,如果亲子关系有问题,那沟通的过程中是没有信任的,甚至还会充满对抗和敌意,最终的结果自然很糟糕。
二是要考虑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对于这一点,家长更容易经过学习来改善。
沟通方式问题的症结在于,家长通常不承认和接受孩子的感受。比如,上面的对话中,孩子可能沉浸在玩的快乐中,我们的唠叨让他厌烦;孩子可能题不会做有点焦虑,我们却不停地催催催。
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感受还没有作业重要,父母一点都不爱自己。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理解与爱,那他们必然会用一系列的对抗、淘气、不合作等行为来回应我们。
04.
孩子感觉好,自然会通情达理
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感受被关心,顺利解决问题呢?
方法一:描述问题
我们需要把看到的的事或问题描述出来,记住,是描述,不是指责,也不是批评,更不是评价。
比如说:「我发现你没有写完作业,就在玩手机。」,「我看到你不太开心,可以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吗?」这些是描述事实和感受。
说到这里就可以了,不要加上后面的指责和批评:「你怎么总是这样啊」、「你就不能让我少操点心吗」、「你真是气死我了」……
在我们的指责下,孩子怎么有心思做事情呢?我们把问题描述给孩子,可以给孩子一个机会,告诉他该做什么。
方法二:提供信息
告诉孩子信息比指责要容易接受得多。比如「你怎么又不知道收拾东西」,这样说让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指责,孩子听了很抵触,便不愿意去行动。
但如果换成「收拾好东西这里就干净整洁了」,孩子就知道该做些什么了。
方法三:少能胜多
有时候,少能胜多,用一个词表达比长篇大论要好。要知道,每个人不喜欢说教,对孩子的友情提示越短越好。
比如,「我们都约定好了,10点要睡觉,你看看你,还在玩手机,你现在不睡,你明天早上又起不来。你为什么总是不遵守约定呢?人要言而有信,你知道吗?」,这么说,未必打动孩子,直接换成「不要这样」就好了。
方法四:说出感受
孩子需要听到父母的真实感受,既可以坦承又可以不伤害孩子,比如「我不喜欢你对我吼叫」,其实只要我们在表达愤怒或不满,而不是对孩子进行攻击,孩子是愿意听我们的话的。
方法五:使用纸条
有时候,我们不如把想说的话写在纸条上。比如,「吃完晚饭后,赶紧写作业哦」、「十点前整理好东西,咱们一起出去哈」……
用纸条的方式,更轻松简洁地传达出我们的想法和需要,减少语言的攻击,孩子也更愿意配合。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需要我们用心滋养。
不要让成长之痛不停地刺伤孩子,我们要终止伤害孩子话语,读懂孩子的心理诉求,创造一个激励孩子合作的情感世界。
这样才能触及孩子内心深处最宝贵的东西——聪明才智、创造性、责任感以及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有了这些心理营养,无论风吹雨打,相信他们都有能量扛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