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手术费用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巢湖的隐患长江鱼库散财70年,淤泥引
TUhjnbcbe - 2023/10/24 0:32:00

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泊,集水区地跨巢湖市、合肥市2市5县,盛产青、草、鲢、鳙、鲌等十余种鱼类,银鱼、白虾、湖蟹更是被誉为“巢湖三鲜”。在建立湖闸之前,巢湖与长江活水相连,当时水质优良,渔业资源丰富,是当地出了名的鱼仓、鱼库。

据《安徽实业杂志》记载:安徽省的巢湖天然鱼虾产量高,资源颇为丰富。早在年时,巢县的渔民人数就达到了人,分布在巢湖之滨,靠传统捕捞在水中求财。到了年,巢湖的大型渔船越来越多,统计数量为艘,小型渔船另有条,专业的捕捞渔民共有人。

水中求财70年,巢湖的“鱼仓”有多丰富?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常年水域面积为平方公里,东西长约54km,南北长约21km。巢湖水面广阔,饵料富足,但平均水深只有2.89米,属于浅水湖泊。

湖水较浅,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透光性好,水温上升速度快,微藻、枝角类等浮游生物容易大量繁殖,为鱼虾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经调查,巢湖的浮游植物种类多达70种,以硅藻、蓝藻为优势种,高等维管束植物有50种,覆盖面积h㎡,其中芦苇的面积最大。对渔民来说,湖区中的鱼虾才是关心对象,巢湖中鱼类共发现有94种,虾类有8种,湖鲚、白虾、银鱼、鲤鲫是财富之源,为一代又一代的渔民带来了可观、稳定的收入。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巢湖渔民纷纷响应,加大了捕捞力度,渔业产量也得以提高。在年,巢湖中年产鲜鱼吨,年增加到吨,年进一步增加到吨。到了年,渔获产量再创新高,1.8万吨产量刷新了往年纪录,比年渔获量的5倍还要多。

巢湖毛刀鱼

巢湖的高产看似容易,其实不然。如果没有资源保护,以巢湖的体量来看,很难达到上万吨的产量。事实上,早在年安徽省就成立了巢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此后又设立了总面积80平方公里的禁渔区,每年配套实施6~7个月的禁渔期。

根据《巢湖管理办法》,在禁渔期间除了银鱼等少数品种外,其他生产捕捞一律严格禁止。银鱼是一年生物种,即便不组织渔民捕捞,也会“老死”在湖中,一来污染了水质,二来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适度捕捞利大于弊。值得称赞的是,巢湖管理局还严格规定了捕捞工具、网眼大小,以防止对其他鱼类造成伤害。

巢湖的困扰

不得不承认,巢湖的渔业管理确实可圈可点。过度捕捞是长江流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但相比之下,巢湖的表现还算坚挺。在~年,巢湖渔业产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降幅并未达到折半程度,比如银鱼从吨下降到吨,湖虾从吨下降到吨。

为响应长江十年禁渔的号召,巢湖也全面推行禁渔、退捕,湖面上再也看不到密密麻麻的渔网、渔船。到年,湖区的生态资源将再上一个台阶。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轩一语道破:“巢湖休渔不但保住了鱼,也保住了水,保住了生态”。

巢湖禁渔意味颇深,休渔也是为了给生态治理让路。巢湖是浅水湖,湖底的淤泥很容易受到风浪以及水流的扰动,从而处于胶状悬浮状态。数十公分厚的淤泥悬浮在水中会形成大面积的黑水团,严重污染水质,这是湖中氮磷含量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世纪80年代,巢湖的氮磷指标就已经超标,湖区常年爆发大面积的蓝藻水华。表面上,始作俑者似乎是铜绿微囊藻、螺旋藻、鱼腥藻等有害藻类,事实上却是居高不下的氮磷和有机质。这背后,人为因素难辞其咎。

巢湖和太湖、滇池被称为“三湖”,是全国的重点治理对象。但三湖水质长期恶化,污染反弹严重,想要改善绝非易事。目前,巢湖已达到劣V类水质,湖西部的污染程度尤其严重,已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年7月16日,钱瑞、彭福利等学者在《湖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巢湖水华的研究文章。结合~年的数据,研究人员指出:巢湖水华的综合风险指数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格局,6~10月是高发期。这一发现再次为巢湖的蓝藻水华防控敲响了警钟。

巢湖的“营养危机”是如何产生的?

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很常见的现象。巢湖的污染来源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工业、生活污染。巢湖全流域工矿企业超过家,每年入湖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多达50万吨,污染负荷不容小觑。

其次是农业污染。据统计,巢湖全流域每年会消耗27万吨的化肥,残余成分通过降雨、地表径流等方式输入到巢湖中,每年输入氮源吨、磷源吨,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最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底部淤泥引起的内源污染。

自巢湖闸修建后,水位虽然有所升高,但却失去了与长江的联系,导致净化能力变弱。湖区的环境也变得相对封闭,污染物进多出少。湖周边有30多条河流,不断地输入泥沙和有机质,导致巢湖的淤泥越积越厚。

经检测,这些淤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表层淤泥的氮磷污染更严重,每公斤淤泥内含有mg的总氮以及mg的总磷,源源不断的向湖水中释放氮磷,导致湖水混浊,水体呈*褐色,透明度下降。

根据底泥释放试验结果可以推算出,湖底的淤泥每年会释放吨的总氮以及吨的总磷,分别占入湖总量的40%和32%。由此可见,在诱发巢湖“营养病”的诸多因素中,淤泥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门户。

湖底淤泥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这里也是水华暴发风险最高的区域。相关的河流主要有派河、塘西河、十五里河、南淝河,这几条河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加大对河流的生态治理,提高入湖的水质才是治本之策。

巢湖的未来

关于巢湖尤其是湖西部的污染整治,各项规划也在有条不紊地执行当中。《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年~年)》明确提出:要在年之前,将巢湖的水质实现根本性好转,到了本世纪中叶,美丽巢湖的目标将成为现实。

《规划》对南淝河、十五里河等重污染河流也下了“狠手”,河口清淤工作已经提上日程。未来16年内,巢湖的清淤量目标达到万m,平均每年要挖掉万m淤泥,清淤范围涉及48平方公里。另外,巢湖蓝藻水华的监测预警系统也在构建、完善当中,将来有望在微囊藻爆发之前就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相信随着各项生态修复规划的有序落地,巢湖的蓝藻水华问题终将能得到有效解决。当然,这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收到成效的任务,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

1
查看完整版本: 巢湖的隐患长江鱼库散财70年,淤泥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