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年,合肥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不仅由此前的二线城市晋升为新一线城市,荣膺“中国最牛风投机构”,从“谁看都是屁”华丽转身成“后面好多都是屁”,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再次豪赌,意欲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本文仅以客观事实提出真诚建议,非喜勿喷,欢迎拍砖!
当然要提意见,还得首先肯定成绩。
作为21世纪以来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合肥近年来确实就像坐火箭一样一发不可收拾,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牛”!大写的牛!繁体的牛!但是,笔者以为,以合肥的实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虽有底气和相对优势,但可能受制于城市的发展格局。
在“工业立市”的方针下,合肥已经拥有了家电、汽车、面板、存储、智能语音、动力电池等产业链,现在在“芯屏器合”的基础上又加了“集终生智”四个字。毫无疑问,引入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就是壮大产业脊梁,是绝对的龙头,为此安徽省和合肥市近年来大力引入了大众、蔚来、吉利、威马、零跑等车企。按照相关规划,合肥市预计到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超过千亿,整车产能达到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众所周知,政策历来是市场的先行兵,有政策的支持就是“豪横”,千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看得让人热血沸腾。不过,冷静下来,笔者还是要泼盆冷水,那就是合肥的城市化水平有“严重不足”,必须客观面对,“十四五”期间应当大力补短。
从“十五”期间开始,通过数场豪赌,合肥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江湖虽已沸腾起来,奈何路还长,故事还没完,但基础仍然相对薄弱,这里说的“薄弱”指的不仅仅是合肥本土的新能源汽车不够强势,更有合肥的城市发展水平。多年前合肥还被戴着“最大县城”的帽子,如今,合肥恍如坠崖的屌丝少年捡到一部《九阳真经》,开挂的不止是工业,中心城区也不断扩大,也有不少人陷入了自嗨模式,但合肥的城市化水平总体来相对滞后的。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合肥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城市规模逐年增大,人口回流明显(约10万人/年),但城市规划却一直偏向保守,比较典型的“摊大饼”,重建设,轻规划。南京都市圈的光环渗透作用之下,合肥对省内的辐射作用有限,相对辐射坐拥较强的只有六安、巢湖、安庆、淮南等紧邻城市,而且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便是,合肥周边特别缺少有实力的区县、小城镇、卫星城,“断层”比较严重,这跟南方不少省会城市形成强烈反差,十来年前,长丰县甚至还是国家级贫困县,这是典型的“灯下黑”,近年来虽跻身百强之列,也难怪有人说合肥就是典型的“暴发户”。从卫星地图上看,特别是主城20km以外的地区,几乎是“大农村”,这就使得合肥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周边县城,高价居高不下,周边居民谈不上安居乐业,唯一指望的就是拆迁,经过几轮房价暴涨之后,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大削弱,而周边卫星城镇产业发展不足,梯次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很弱。
对于“工业立市”战略,长期来说,有比较突出的负面影响。房价和收入比失衡比较明显,为此,我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