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人类的“活态灵魂”
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
承载着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
近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
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渔网第一镇”巢湖市槐林镇申报的
“巢湖织网技艺”被收录其中
▽▼▽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合肥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合肥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6项)已经市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以公布。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有关文件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明确目标责任,落实保护措施,建立传承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合肥市人民政府
年12月18日
向上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接下来,随小布一起感受下
织网技艺的魅力吧!
织网技艺收录为合肥市
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织网技艺”是扎根于槐林的地方传统技艺,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该镇渔网生产起源于传统的手工业,在槐林,渔网编织是不可或缺的劳作。据文字记载,多年前,临湖而居的槐林人,一边种田,一边打鱼,起初,他们用麻搓线,女人们用搓好的麻线织网以供捕鱼,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手工织网的材料由麻线到蚕丝再到尼龙丝,一直持续了有多年的历史,直到年春,该镇引进了第一台现代化渔网编织机,机械逐渐代替了手工编织。但槐林人的织网技术依然运用在渔网生产的各个环节。
临湖而居的地方特别多,槐林镇这座不起眼的地方,早在年就已获得“中国渔网第一镇”殊荣,造就了不少拼搏、奋斗的故事。槐林人靠着梭子在手里“引、提、绕、拉、收”,迅速地结成眼、打成结、连成网,一年四季不停歇,特别是走过百余个春秋,让渔网一路发展成为本镇支柱产业、巢湖市支柱产业之一,使槐林渔网“撒”遍全国,网落全球。槐林渔网成就了槐林人勤劳、朴实的性格,更体现了槐林人开拓创新、勇于争先的精神。
自3年起的每年九、十月份,槐林人都会为渔网编织技艺举办专门的民俗比赛,场面隆重、氛围浓厚。
织网对于槐林人已不单单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文化,是一份乡愁,是一份槐林人与之不可分割的情愫。
槐林镇供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