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医的故事
医院副院长、普通外科主任孙家邦的履历:原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胰腺学组副组长,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外科系统副组长,劳动及社会保障部药审专家和制定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专家,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众多的任职与荣誉是孙家邦从医五十余年的勋章,也是对他作为医者,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探索研究、精进医术的肯定。
孙家邦工作照
初出茅庐,敢于担当孙家邦年12月出生于辽宁鞍山,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他,自信且乐于挑战难度,高中毕业时更孤注一掷,选择报考了全省只有三个录取名额的医疗系,并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被北京医学院录取,从此走上了向往已久的医学之路。
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后,练就扎实基本功的孙家邦分配到医院工作。当时,新建的大外科囊括了普外、骨科、泌尿、胸外、血管等专业,涵盖全面但基础相对薄弱。初出茅庐的孙家邦和当时从各大院校来的新鲜力量一起,不畏困难、敢于担当,医疗设备的不足要弥补,手术技术要规范更要提高!
带着把大外科建设好的信念,孙家邦想到了向老师——医院外科主任*萃庭求教。面对求知上进的孙家邦,*萃庭教授欣然同意,不仅将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医院进行手术指导。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得年轻的孙家邦成长很快,医院外科的工作也在科室人员的齐心协力、不断努力下逐步走上了正轨。
孙家邦在门诊
为了患者,乐于钻研上世纪70年代,一位北大荒女知青右下腹疼痛无法缓解,孙家邦接诊后疑似阑尾炎,可女孩却一口咬定自己的阑尾已被切掉。开腹探查发现,这个自称已“切除”的发炎阑尾仍在原位作祟。当时,阑尾炎是外科多发病,孙家邦发现有些患者确实已做了阑尾手术,却常感右下腹疼痛,很难找出原因。在积累许多手术实践后,他发现这些患者术后腹痛是因为传统的阑尾切除术存在切口感染率高的问题,感染引起阑尾残株炎给患者带来了痛苦。
孙家邦(最右)在临床查房中
面对患者的痛苦,作为一个医生,孙家邦无法坐视不管。于是,当时还是住院医师的孙家邦开始对这个一般医生都看不上的“小病”狠下功夫。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改良阑尾炎手术切口的设计、阑尾残端的处理和采用不缝合腹膜等技术,消灭了阑尾残株炎,将切口的感染率从通常的2%以上降低至0.6%。这一技术《阑尾切除术不缝合腹膜预防切口感染的经验总结》于年获“北京市卫生局技术改进三等奖。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此后他又提出应用CT诊断“不典型阑尾炎”,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指征和技术标准。
孙家邦(左一)为患者手术
孙家邦的科研思路始终围绕着患者的需求展开。壶腹周围癌是恶性度和死亡率都非常高的一类疾病,也是他研究的重点之一,从年的《例壶腹癌的临床总结》到年的导管扩张治疗胆道狭窄,他带领团队在这一研究方向上先后6次获奖。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和国内业界人士一起大力倡导胰腺肿瘤多种手段综合应用的合理诊疗策略。
孙家邦(右二)与外科同事们
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是孙家邦临床医疗与研究工作中最值得骄傲的亮点之一,同样贯彻了他以病人为中心,合理使用技术手段的理念。在30年多前,患者出现*疸常认为是肝炎,其实*疸也有可能是胰头病变的表现。孙家邦与同事专门成立了*疸研究小组,逐渐积累治疗胰腺癌的经验,还把治疗的多例胰腺癌经验汇集起来在全国学术会上研讨,引起同道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