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友会第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浙贝母既能制酸,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郁热而胃酸少者,贝母亦能增酸,似有双向作用,关键在于用药的配伍。(编辑/张亚娟)
呕吐痰饮利小便,胃脘胀痛用贝母
作者/徐景藩
胃病患者,时有呕吐之症。若胃脘畏寒喜暖,漉漉有声,头眩而呕,吐出多量液体,轻者数日一吐,重者每日必呕,均属胃中痰饮。由于中阳不振,水谷入胃不易消化,水反为湿,湿留成饮。加以胃中之液下入小肠不易,潴于胃中,随胃气上逆而吐出,是以小溲渐少,形体日瘦。
此症可见于消化性溃疡伴有幽门不完全梗阻之患者,凡有胃下垂者,亦易罹此。仲景“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金匮·呕吐哕下利病》,均为有效之方。
小半夏汤系诸种呕吐之通用基本方。茯苓泽泻汤(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甘草、生姜)包含苓桂术甘汤,又是五苓散之类似方,功擅祛饮止呕而利小便。余尝以上述两方为主,治疗溃疡病引起幽门不完全梗阻20多例。其中茯苓、泽泻各用20~30克,并配以通草加强通利之功,加蜣螂以祛瘀散结,或再加红花活血,大多获效,使呕吐止而诸症改善,小溲随之增加。药须浓煎,于吐后约10~20分钟服之。
如属住院患者,亦可用胃管插入,抽尽胃中潴留液后,注入药液,拔去胃管。嘱病人右侧卧,腰臀部稍垫高,以利药液充分作用于幽门病位。若病人呕吐较多,胃气不降,可令其在服药前后嚼生姜数片,舌上知辛为度,吐去姜渣,以防其吐。
病重而幽门不完全梗阻较甚者,每日加用云南白药1~2克,入药液中调匀后服用,或从胃管中注入。一般投药5~7剂,呕吐可得以改善或控制。饮食以半流质少量多次为宜。若10剂不效,呕吐不减轻,提示幽门梗阻病变较重,必要时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此法亦寓有诊断性治疗之意。
关于前述《金匮》茯苓泽泻汤,古人立方意在以利水之品祛饮而止吐。然结合幽门病理改变,凡服药有效者,可能因药物作用于梗阻部位,改善或消除组织中之水肿,使幽门管得以通畅,胃中内容物下入小肠,才能使小便增加。故其机理可能是由于茯苓泽泻汤先消除幽门梗阻组织中的水肿,然后达到利小便的目的。古方之意深,古方之效良,值得进一步研究。
景岳化肝煎善清肝热,与左金丸配用,可治肝胃郁热之胃脘胀痛。方中浙贝母一般多用以治疗肺疾痰嗽,按《本草正》早载“入足阳明、厥阴”,《本草正义》列述其多种功用,认为“无非清热泄降四字,足以赅之”。转引《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苦泄散结,皆能主之。”近代以其能制酸,与乌贼骨配伍,研成粉剂,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但从个人临床经验体会,浙贝母既能制酸,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郁热而胃酸少者,贝母亦能增酸,似有双向作用,关键在于用药的配伍。
肝胃郁热证,浙贝母可与*芩、丹皮、白芍、*连、蒲公英等配伍。中虚(脾胃气虚)胃寒而多酸者,可在*参、*芪、茯苓、炙甘草、桂枝、白檀香(或沉香)、煅乌贼骨或瓦愣子等方中加入浙贝母。同阴不足而兼气滞者,北沙参、麦门冬、川石斛、泽泻、佛手片(或花)橘皮等药与浙贝母时用。寒热兼夹者,亦可据症加入此药。不少患者症状较著,改善迟缓,一经加用浙贝母而治效明显。
例如:年8月12日诊张某,女,27岁。患浅表性胃炎急性活动,胃脘隐痛、灼痛已历1年,嘈杂不适,深感痛苦。视其舌苔薄白,诊脉小弦而数,口干而欲热饮。病属胃脘痛,寒热夹杂,阅前诊诸方,似无不合,乃加入浙贝母10克,不意服后很快见效。
服5剂脘痛减轻,10剂后疼痛基本消失,但大便微溏,如入炒山药、炒白术,药后大便正常。共服25剂,脘痛未作。随访年余,偶有小发作,服前方数剂即可控制。用药仅差一味,治效即不相同,亦可见景岳立方用药之妙。
I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6期,作者/徐景藩。编辑/张亚娟。校对/王雅晴。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tg
ling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