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 一个“校园制造”的CBA全明星后卫(上)
新华社记者王镜宇、张逸飞、马锴
13年后,也是在高考之夜,CBA全明星控球后卫曾令旭在电话里回忆起当年那场决定自己命运走向的高考,那份“忐忑”仿佛依然在他的心中跳跃。
“分数出来之前,心里真的很紧张。清华的要求非常严格,差一分都不行啊!”曾令旭说。
曾令旭清楚地记得,年的冬天,从11月开始,他4次随父亲从辽宁丹东前往北京,参加几所首都高校篮球特长生的试训和测试。最终,他成功地获得了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录取资格,而录取条件是他的高考成绩达到当地二本线的60%。高三的后半学期,在丹东一中念书的曾令旭埋头苦读。不料,高考的前几天,他突发急性阑尾炎。为了顺利完成高考,他坚持推迟了手术,忍痛采用了保守治疗。
放榜的时刻终于到来,曾令旭的分数比录取线高出了来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到手了!
(小标题)无心插柳开出“业训之花”
丹东是一个篮球氛围浓厚的边境之城,曾令旭的父亲曾是一位半专业的篮球运动员,后来到当地的省重点中学丹东二中执教女篮。曾令旭的父母原本并没有打算培养他当运动员。后来,因为曾令旭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父亲找到老友、丹东体校的孔鹤教练,让他开始练习篮球。
篮球是丹东体校的重点项目,多年以来学校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有“三集中”(集中住、集中学、集中训)的孩子,也有像曾令旭这样在普通学校上学、业余训练的孩子。时至今日,“三集中”运动员和业训运动员的比例是2:3。
刚到体校的时候,曾令旭已经10来岁。父亲当年打后卫,他也打后卫。在同一批打球的孩子中,曾令旭的身体条件不算突出,起步也算比较晚的。不过,也许是遗传了父亲的篮球基因,他的悟性不错,进步很快。
每天5点多放学之后,曾令旭骑车或是坐公交去体校训练。每天的训练时间大约两个小时,练完回家已经是晚上九、十点钟。寒来暑往,当曾令旭从丹东第十九中学初中毕业的时候,他的水平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中考之后,一起练球的小伙伴有的去了丹东二中,有的到了丹东一中。曾令旭回忆说,当时丹东二中对他也有些兴趣,而丹东一中更有诚意,给的条件也更优厚,最终他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去了一中。
吸纳了丹东体校精英的丹东一中和丹东二中是丹东高中篮坛的双雄。生源相对更好的丹东二中在双方的历史交锋中占据着上风。曾令旭上高一和高二的两年,丹东一中在市里的比赛中都输给了二中。但是,在高三那年的比赛中,曾令旭率领队友们战胜了二中,为自己的高中篮球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小标题)“幸运”的落选
在高中就读期间,曾令旭不再去体校,而是在每天下午的后两节课跟随校队训练,训练时间也在两个小时左右,周末和寒暑假会有额外的训练和比赛。
曾令旭坦言,高中阶段,因为要兼顾学习和打球,精力有限,学习有点跟不上。那个时候,他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也没有计划过自己的将来。后来,父亲从在北京高校任教的舅舅那里得知,北京的一些高校招收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于是,曾令旭随父亲4度进京,参加试训。
试训的过程一波三折。在前三次试训中,人民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的球队对曾令旭兴趣不大,北京交通大学对他有兴趣,他在交大的试训中表现也不错。可是,在分队对抗测试中,他没能发挥出最佳水平,遗憾地落选了。
虽然“三战三败”,曾令旭并未气馁。他见识了全国优秀高中球员的实力,也增强了信心。尽管身体不算强壮,但他也意识到技术和在场上的灵性是他的优势。在最晚进行的清华大学的试训中,曾令旭赢得了时任清华大学男篮主教练*云龙的青睐,拿到了特招名额。
“交大的测试表现不佳,反过来倒是好事。要是真去了交大,可能就去不了清华了,”曾令旭说。
(小标题)从“挂科”到科代表
年的秋天,曾令旭心情不错。
在清华大学的迎新晚会上,一个女孩坐在他的身边。他悄悄找到新生联络表,记下了她的电话号码。后来,这个女孩成了他的女友,再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如今,两人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宝宝。
曾令旭说,大一是“放飞自我”的一年。表面上看,大学的课业负担没有高中重,半天上课半天训练的安排貌似轻松。结果,期末的时候,曾令旭挂了两科,其中包括微积分。
“当时一下懵了。清华对体育特长生要求也很严,如果挂科超过三科就要取消保研资格,更严重的话还可能被劝退,好在后来重修通过了,”曾令旭说。
大二学线性代数,曾令旭吸取了教训,自告奋勇担任科代表,变被动为主动,结果期末考了90多分。此后,他顺利完成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学业。
(小标题)突如其来的CBA之梦
进入清华大学之后,曾令旭开始随队征战CUBA联赛。大一的时候,首次参赛的曾令旭还在适应之中。大二、大三两年,他逐渐成为球队主力。年,曾令旭当选为清华大学男篮队长,并率队夺得第13届CUBA联赛东北赛区冠*和全国赛第三名。在分区赛中,他场均得到23.0分、5.5个篮板、6.5次助攻和3.5次抢断,率队场均净胜对手38分。到了全国赛,曾令旭的表现更加抢眼,场均轰下26.8分、6.7个篮板、6.5次助攻和3.5次抢断。
在大学的前几年,曾令旭没想过要去CBA联赛打球。用他的话说,当时CBA联赛和CUBA联赛的互动“约等于零”,也没有CBA经纪人和球探来挖掘大学球员。直到大五那一年,看到刘子秋等师兄在CBA联赛中的发展,曾令旭动了去CBA打球的念头。他开始向已经进入职业队的儿时伙伴们打听,CBA联赛是什么样的?去CBA需要做哪些准备?然后,他便开始自己加练。
在年,国内还不流行特训,每月靠着几百块钱饭卡“活着”的曾令旭也没钱去聘请训练师为自己加练。他只能默默地去清华大学的篮球馆加练投篮,其他能练点什么就练点什么。
如今,在CBA联赛征战了8个赛季之后,回首大学时代,曾令旭感叹说,从营养、训练时间和水平,到身体和体能储备、康复等,大学球员与职业球员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在大学里不知道有蛋白粉。每天在食堂吃饭,卡里的钱多就多吃点,钱少就少吃点。每天的训练也就是两个小时左右,其实没‘吃饱’,没练够。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很多特长生忙着谈恋爱、参加社团,对篮球的专注度不容易保持。大部分体育特长生想的是保研、留京、找个好的工作,10个人里有9个人会这么想,大学毕业就是篮球生涯的终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