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0日,这是一个举国同悲的沉重日子,在这一天的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办了我国著名的开国元帅陈毅的追悼会。
这次追悼会颇不寻常,发生了许多意料之外的事件,原定不参加追悼会的毛主席突然改变了主意,并且在追悼会上发现了一副不同寻常的挽联。毛主席还特意嘱咐周总理,为这副挽联的作者安排一份工作,这是什么原因呢?
陈毅临终之前
陈毅是我国著名的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为共产*的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一名参加了无数战役的共和国元帅,陈毅相对而言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的次数是比较少的,但他却有着一项别人不及的独特才能——慧眼识人。
陈毅看人的眼光十分精准,往往能知人善用,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他们的最大能力,许多共和国的著名将领都是陈毅一手提拔,并在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与此同时,陈毅还对我*的后勤工作了如指掌,在他的调度指挥下,百万大*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在前线浴血奋战,称陈毅为我*的萧何也毫不为过。
但就是这样一位国之栋梁,却在临终前受到了巨大的病痛折磨。
年,陈毅在工作时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腹痛,冷汗大滴大滴地渗出额头,过了好一阵才有所缓解,陈毅并没有把这次腹痛放在心上,继续把心思扑在了工作中。
但在之后,剧烈的腹痛开始频繁地发作,严重影响了陈毅的工作和生活,于是陈毅常常在口袋中备着一些止痛药,疼痛发作时就靠止痛药缓解一下。
这样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陈毅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开始出现了腹泻、晕眩、头痛等一系列症状。
陈毅的妻子十分担心丈夫的身体,她向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希望周总理医院治疗。
周总理接到来信后十分重视,特意把陈毅夫妇接到北京,并将陈医院进行诊治。
由于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落后,医疗方面也是如此,医生为陈毅检查过后,最初得出了急性阑尾炎的结论,并马上安排了一次手术。
在打开陈毅的腹腔后,医生被眼前的状况惊呆了,原来在陈毅的肝脏附近有着一颗巨大的肿瘤,陈毅的病情不是阑尾炎,而是癌症!
医生马上改变了手术进程,但由于事先并没有预料到这一严重情况,虽然陈毅的肿瘤被成功切除,但癌细胞已经在体内扩散开来,医生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延长陈毅的生命。
年1月6日,陈毅在病房中突然长逝,他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自己在*内的工作......
毛主席突然到场,一副挽联引起注意
陈毅去世后,周总理曾亲自过问并安排了他的追悼会事宜,中央专门成立了治丧小组,按照当时的规定开始准备陈毅的追悼会。
由于在这一方面*中央曾有过详细的规定,对追悼会的规模以及参加人员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很多希望能出席追悼会的各界人士都失望而返。
但在追悼会举行的前一刻,毛主席的一个决定打乱了事先的安排。
当时的毛主席已是有病在身,并没有打算参加陈毅的追悼会,但在追悼会举行前几个小时,毛主席却一直心神不定,他最终一拍桌椅,对身边的秘书张玉凤说道:“安排车辆,我要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这实在是一个突然的决定,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一旦毛主席决定参加,追悼会的规模和流程肯定要有所改变。
得知这一决定的周总理当机立断,他发出指示扩大追悼会的规模,向之前未被允许参加追悼会的人士发出邀请,并通知了*治局的各位委员出席追悼会,并针对追悼会的流程作出了适当调整。
就在调整工作刚刚完成后,毛主席就在随行和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进入了追悼会会场。
毛主席率领一众领导人向陈毅的逝世作出了沉痛哀悼,在追悼会上,一幅放在偏僻角落的挽联却突然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这幅挽联虽然看上去并不起眼,上面的内容却大气磅礴:“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毛主席嘱咐为他安排工作
毛主席看到挽联后出言称赞:“写得好!”他询问周围这幅挽联的作者是谁,随行人员告诉他,这幅挽联出自陈毅的一位好友——张伯驹之手。
这位张伯驹可并不简单,他是近代的著名四公子之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但如此,他还是业内一位大名鼎鼎的收藏家。
张伯驹在建国后,把自己收藏的众多宝贵文物字画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其中有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等,是一位赤胆忠心的爱国文人。
在陈毅担任上海市长期间,张伯驹曾亲自到陈毅的住处拜访,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得知陈毅去世后,远在外地的张伯驹曾经向组织申请参加这位好友的追悼会,但由于规模限制没有成行,只好送上了这幅挽联纪念这位挚友的离去。
毛主席得知张伯驹的来历后,对身边的周总理嘱咐道:“张伯驹是一个人才,给他安排一份工作吧。”
后来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张伯驹成为了一名文史研究馆的研究员,他的所长也有了用武之地。
小结:
张伯驹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有才之士,他的爱国之心也在他的捐献文物时展露无疑,毛主席从一副挽联见微知著,为国家发掘了一名人才,可见主席的慧眼如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