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手术费用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多方协作筑起高原幸福民生路
TUhjnbcbe - 2022/11/22 20:21:00

进入9月,雨季仍在持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赠科乡牧场,晴雨交替,不断变化的气候和光线,让广阔的草原牧场和海拔超过米的高山更加多彩。新学期开启,来自赠科乡的西绕曲珍从牧区走进县城,开启了在白玉县中学的全寄宿学习和生活。

公里外,西藏工布江达县江达乡唐丁村的村民们住进了新房,经过“厕所革命”,村民在家中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冲水式厕所。工布江达县城县卫生服务中心内,才旦卓嘎、冲拉等本土医师正跟着来自中山的医疗专家学习,在当地探索开展各种新医疗技术,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更多家门口就医的选择。

巍巍高原上,人们的生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中山市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和巴塘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多年来,民生援助始终是中山援藏工作的主线,在中山的对口支援下,当地教育、医疗、群众住房等民生领域不断呈现新气象。

相隔千里,中山与对口支援地通过多方协作,携手在高原大地上交出了一份动人的民生答卷。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雷海泉

让更多农牧区孩子上好学

今年9月1日开学日,在白玉县赠科乡牧区度过了暑假后,西绕曲珍再次离家,走向县城,到80公里外的白玉县中学开启初中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西绕曲珍而言,离家求学已不是新鲜事,从小学一年级起,她就和周边的孩子一起,到离家80公里外的白玉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进行全寄宿学习。六年来,她早已习惯没有父母亲人在身边的求学和生活环境。

白玉县赠科乡属于四川甘孜州的高原农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集中学龄儿童开展教学有一定难度。为集中教育资源,让农牧民学龄儿童与城区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四川甘孜州让大部分牧区低龄儿童在家门口完成学前教育、部分小学教育或小学教育,年龄较大时,再到乡镇或县城的集中寄宿就读完成四至九年级的小学和初中教育。

集中寄宿教育让牧区孩子获得了更优的教育资源。在六年的小学学习中,西绕曲珍接触到了电脑、英语、钢琴等课程,而这些教学内容在当地乡村学校少有开展。而在集中学习的竞争激励下,西绕曲珍学习动力更足,在今年全县小升初考试中,她获得了全县第68名的成绩,进入县中学的重点教学班。“我希望以后能考上大学,然后回到家乡当一名教师,让家乡更多的孩子学习更多知识。”对于未来,西绕曲珍充满信心。

虽然集中教学效果明显,但大量高原牧区学龄儿童进入县城集中寄宿学校就读,直接导致了县城教育学位压力陡增。白玉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刘兆蓉表示,年前,白玉县县城仅有第一、第二完全小学两所学校,学位约个,但仍存在近个学位缺口。

年,中山市援助当地建设白玉县农牧区集中办学寄宿制学校项目(即第三完全小学),建成后可提供个学位,可满足当地组织农牧区学龄儿童到城区集中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目前新校区建设基本完毕,已有多名高原牧区学龄儿童在校就读。

中山的教育硬件援助踪迹遍布多地。与白玉县第三完全小学相隔数百公里外,由中山市出资援建的昌波乡中心校学生宿舍楼也于今年9月新学期正式启用,新宿舍楼可提供超过个宿舍床位。该校校长陈丁康表示,昌波乡中心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目前在校学生人,此前学校宿舍床位不足个,“哥哥带弟弟、姐姐带妹妹”2个孩子挤一张床的现象较为常见。新宿舍楼的投入使用,解了学校寄宿床位不足的燃眉之急。

昌波乡中心校地处深山,四面环山,昼夜温差大。陈丁康表示,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浴室澡堂,也没有大型热水器等设备,孩子洗澡是一个大问题。为了保暖,孩子们洗澡只能在白天晴天温度较高时,在校园里一个专门的小房子里轮流进行,冬天或天气不好时,就要等到周末回家才能洗。由中山援建的新宿舍楼配备了专门的浴房,下一步还计划配备太阳能热水器,这就破解了昌波乡中心校孩子的洗澡难问题。

小县城走出科技竞赛冠*团队

新学期已至,来自中山市石岐中学的援藏教师刘俊杰最近有点忙,“多线作战”成常态。他是工布江达县中学的数学科负责人,最近正忙着安排新学期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他也是工布江达县科技教育的带头人,暑期以来,他就一直筹备着今年下半年全县的科普创新竞赛。

如今,工布江达县的中小学都已开设科技教育第二课堂,刮起了一股科技教育热潮,这一切都源于刘俊杰的一次尝试。年3月,刘俊杰在工布江达县科普第二课堂的基础上,选拔出6名优秀学生组成机器人竞赛团队。经过数月的刻苦训练,这6名学生突破第六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拉萨赛区选拔赛,以赛区冠*身份走向全国总决赛。总决赛上,参赛学生次仁玉珍、罗桑云登的《智能酥油机》取得赛事创意作品单元一智能控制(中学组)的第三名(二等奖),这是当年西藏仅有的两个二等奖之一,小小县级中学在全国舞台上迸发出惊人力量,成一时佳话。

“走出去,让我们的学生看世界,向内地的学生展示自己,这是我初步的目标。”说起初衷,刘俊杰声音提高了一些。受到全国赛的激励,工布江达县已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科技教育课程教育,课程包括航模和智能机器人等。新学期,刘俊杰计划为课程“加码”,加入编程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也向更高的舞台进发。

援藏教师的到来,如催化剂般进一步激活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在工布江达县,自年起,中山教育系统派出2批次15位组团援藏教师开展支教,有效提升了当地的教育质量。年全县中考成绩平均提升了61分,初中升高中考入西藏内地班学生数量同比翻了一倍。工布江达县中学年中考获内地西藏班录取11人,是年的2.75倍,年的1.83倍;高中入学率连续4年增长,年学生总平均分比年提高39.9分,高中入学率和进步率均居林芝市前列。

一方面“引进来”,另一方面“走出去”,中山在对口支援的西藏和四川地区先后选派多名教师赴中山市内多家学校进行“跟班学习”,将中山市以及珠三角沿海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带至高原地区。

医院来了中山专家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内,消化内科此前几乎每天爆满的治疗室和病床如今却冷清了一些。“大家都忙着上山去挖松茸和虫草了。”该卫生中心医师王玮向记者说出了其中的“秘密”。

趁着看病人数减少,在女儿义西卓玛的陪同下,今年60岁的工布江达县居民索朗多杰进行检查治疗。索朗多杰患有肝病,由于此前县卫生服务中心缺少专门的治疗力量,他需到林医院接受治疗。如今,在中山医疗援藏力量的支援下,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消化内科,来自中山的医疗团队让索朗多杰更放心地在家门口接受治疗。

消化内科是中山市援藏医疗团队与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于年联手组建的独立专科,如今已成为全县乃至林芝市中的“明星”专科,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也由此成为林芝地区首个开设消化内科、内镜诊疗中心,率先开展胃肠镜检查及胃肠镜下相关技术的县级卫生服务中心。

县卫生服务中心的多个“率先”是通过中山援藏医疗力量“接力”而来。从年起,医院对口帮扶工作,截至目前,中山市已先后组织2批10人中山医疗人才到当地开展“组团式”医疗援藏,组织4批10人柔性医疗人才开展对口帮扶。

随着一批批中山专家进驻,当地医疗行业发生了系列变化。年,由吴克松、周良*、吴旺钊三名中山医生组成首批“组团式”医疗队进驻工布江达县,医院工作的第18天,医疗队就开展该县近8年来的首例胆囊切除手术。年,在中山医疗队的帮扶下,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了微创中心、制氧中心、远程医疗中心和无痛胃镜中心等。年,该卫生服务中心还在林芝地区率先组建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在中山医疗援藏力量支持下,工布江达县还实施了系列县域医疗改革,创建了林芝市首个县域医共体,医院与该县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医院两套远程会诊系统,让高原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内地优质医疗服务。

今年5月,中山市新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进驻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消化内科的主治医师岑川、医院新生儿科NICU副主任医师陈志君、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书哲从上一批援藏队手中接力,继续为当地医疗工作开拓新领域。

今年5月,进藏后不久,岑川就带领着该卫生服务中心消化内镜团队开展了西藏首例内镜下逆行治疗急性阑尾炎(即ERAT术)。陈志君和*书哲则带领团队在当地建设儿科、重症等科室,其中,重症科室建成后,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有望成为西藏地区首个开设重症科室的县级医疗机构。

除了协助该县开拓医疗新业务,中山医疗援藏团队也着力培养当地的技术人才。在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二楼内儿科医生办公室外的告示栏上,一张张《师徒签约协议》和《援藏工作计划》尤为显眼。作为带教老师,岑川和陈志君分别带教两名当地医生。“医师,医者救死扶伤,师者传道授业。”对于自己的角色,岑川这样理解。

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中山工作组成员、医院重症医学科科长、工布江达县卫健委副主任陈喜炎表示,通过“一对一带教计划”,发挥专家“传帮带”作用,中山在医疗领域持续开展“造血式”援藏,这也是作用更为持久的援助方式,可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特写

农牧民的现代社区新生活

从工布江达县城驾车沿着国道一路往西北驶去,不到20分钟便可到达该县的江达乡唐丁村。唐丁村是工布江达县通往拉萨途中的重要村落,江达乡乡*府就设在此。走进唐丁村,青墙红檐、平顶狭窗的藏式民房随即映入眼帘,平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在翠绿的环山映衬下,村庄更显恬静和安逸。

对比起一年前的村容村貌,唐丁村村长米玛恍如隔世。“以前村道都是泥巴路,晴天进村一身尘,雨天进村一身泥,村民都不敢出房子。”村道的变化让米玛印象深刻,除了泥巴路变为水泥路,村道宽度也得到了拓展,此前的村道不足一辆普通小车宽,如今足可让一辆中型货车通行。另外,工程专门建设了牲畜集中养殖小区,结束了以往村中牛马羊等牲畜与人混居的现象,村中环境更加整洁。

唐丁村的蜕变得益于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中山工作组的援助。近年来工作组共投入万元,完成了该县12条村庄的小康村项目建设,帮助当地镇村改造提升人居环境、供水供电、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唐丁村便是实施改造提升工程的村庄之一。

工程的效果正逐步显现,经过改造提升,唐丁村首次建成了连通至每家每户的给排水系统。米玛告诉记者,得益于该系统,唐丁村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村民告别了“污水靠蒸发”的困扰,全村还启动了“厕所革命”,各户人家纷纷将原来家中传统的旱厕改造为水厕。

“轻轻一按,水就冲出来了,方便得很,也没有臭味了。”米玛一家的居住环境因排水排污系统的建成而得到改善,经过改造,米玛还在原来的旱厕里腾出了洗漱和沐浴的空间,一家四口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

唐丁村是江达乡首个实施小康村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的村庄,唐丁村的美丽蜕变在村民走访亲友中逐渐传播开来。江达乡人大主席旦巴赤列表示,事实上,唐丁村村民在改造提升工程启动之初普遍持观望态度。“工程虽然看上去都是硬件建设,但背后却是对村民生活习惯的一次‘变革’,工程启动前后,村民顾虑较多。”如今,眼看唐丁村日益变美的村容村貌,唐丁村村民们还主动“加码”,在自家房子里建小花园,安装淋浴房,实施各种小改造,而在村外,江达乡越来越多村庄主动向乡里要求实施改造。

■札记

中山援川援藏工作多个“第一次”背后

夏秋之际,正是西藏地区的旅游旺季。西藏工布江达县国道旁,工布江达县特色产品直销中心人来人往,这里是当地特色产品的集中销售和推广地,藏香猪、牦牛肉、藏香、氆氇和“藏猪敢敢”等特色农牧产品和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氆氇是藏族手工生产的一种特色羊毛织品,相传有多年的历史,是加工藏装、藏靴、床毯的主要材料。工布江达县本地氆氇缝制手工艺人达娃在直销中心内拥有一个独立的工作室和展销窗口,最近,他正忙着赶制一批新的氆氇产品,这些产品将通过中山援藏工作组铺设的线上线下渠道,第一次销售到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以前都是给家人或者朋友邻里做,现在可不一样了,没想到我们的氆氇在外地也这么受欢迎。”看着来自各地的订单,达娃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民生援藏是中山援藏工作的主战场,近年来,教育、医疗、住房以及消费等民生领域支援力量陆续进藏,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多个“第一次”,架起了一道走出高原面向世界的桥梁。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毕洛村幸福美丽新村,在中山援助改造下,村民们告别旱厕,第一次在家中用上卫生的冲水式厕所。在巴塘县昌波乡中心校,新学期开启后,孩子们欣喜地发现,由中山出资援建的崭新新宿舍楼矗立校园中,床位不足问题从此得到解决。在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山医疗援助队的支援下,该中医院消化内科、内镜诊疗中心,实现了当地群众胃肠镜检查“不出县”。

多个“第一次”的背后,既有当地群众对新事物、新生活的喜悦,也有人们从无到有的适应过程。“患者起初还不愿意接受治疗,一是担心需要开刀做手术,医院的治疗水平不信任。”回想起年在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的首例CASE手术(经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援藏医生雷浩强印象深刻,他表示,当患者得知他是来自中山的专科医生时,才最终同意接受治疗。截至去年,工布江达县消化内科的腔镜手术已排名林芝地区首位,期间更有跨越数百公里前来求诊的患者。

高原低氧低压,当地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及病情严重程度一般高于平原地区。针对当地消化疾病高发的实际情况,中山医疗援藏队去年还推动工布江达县在西藏地区率先开展全县区户籍人口消化内镜早癌筛查项目。筛查工作实施之初,由于居住分散且无检查治疗经历,当地居民对项目普遍持观望态度,在中山援藏医疗队的宣传和当地**干部带头参与,工作局面才慢慢打开。如今,定期筛查之下已逐渐成为当地群众一项常规的惠民医疗工程。

在其他领域,新事物和新风俗推广也遇到一些阻碍。去年中山援藏工作组在工布江达县江达乡唐丁村实施整村升级改造工程,提升村容村貌,并启动“厕所革命”,改变村民人畜混居习俗。由于没有参考借鉴的样本,村民对改造计划并不热衷,工作组只好联合乡镇干部到每家每户进行宣传征求意见,当改造效果呈现时,才最终获得村民认可点赞。

在援藏工作中,援藏干部也面临着众多“第一次”:第一次离家数千里驻点工作、第一次独自运作一个扶贫项目、第一次跨越数百公里下乡了解基层情况……

“靠的是真心和耐心,用行动和结果说话,援藏工作来不得一点马虎。”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中山工作组组长、工布江达县委常务副书记何立感慨,克服自身在高原上遭遇的众多“第一次”困扰,只是援藏工作队伍开展援藏工作的入门课,而让农牧民们体验、拥抱和享受小康生活的众多“第一次”,才是检验援藏工作的晴雨表。

诚然,援藏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方共同的事业,只有当援藏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在援藏工作的系列“第一次”中携手共进,援藏工作才能持续走向深入。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方协作筑起高原幸福民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