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手术费用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打造生态强市绿色合肥新篇章
TUhjnbcbe - 2023/5/4 22:21:00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三场

“打造生态强市绿色发展新样板”

今天(9月25日)上午9:00

正式召开!

下面请跟随小布的脚步

一起看看新闻发布会

合肥市生态环境局: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打造生态强市绿色合肥新篇章

合肥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合肥市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重拳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逐步实现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高颜值”、发展“好气质”大美合肥的良好愿景,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一、顶层设计筑牢“生态屏障”

(一)提高*治站位,建立“高位推进”机制。合肥市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项重要*治任务,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站位,确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重大决策落到实处。探索生态环保**同责、一岗双责,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双主任制的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实行*委主要领导负责的“河长制”,建立市领导包保突出环境问题制度。市委、市*府成立水污染防治、空气质量达标指挥部、中央及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等高规格议事协调机构,构建高位推进的组织体系、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目标管理,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采取调度督查、约谈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重点难点工作的实施。

(二)立起制度屏障,凝聚“绿色发展”共识。从顶层设计入手,围绕巢湖治理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制定完善*策。印发了《合肥市“十三五”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合肥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评价办法》《关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的意见》,编制了《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实施了《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案》,吹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巢湖综合治理攻坚战的号角。为加强水环境治理,编制了16个重要河湖“一河一策”方案,出台了《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为加快改善大气环境,印发了《合肥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合肥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启动了《合肥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编制工作。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制定了《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控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一系列*策、制度、办法的制定出台,进一步完善了全市生态环保工作的*策和制度框架体系,全市上下形成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打造蓝天白云水清岸绿大湖名城的广泛共识。

(三)坚持改革创新,开创“合肥治理”模式。继河长制之后,合肥市建立入河排污口治理长负责制度(简称“排长制”),全市个入河排污口共设立由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担任的“排长”名,解决治水“最后一公里”落实问题。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林长制,全市设立各级林长个,其中市级19个、县级个、乡级个、村级个,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工作全覆盖。此外,我市还8次围绕巢湖开展巡湖活动,在市级层面推动跨区域河流联防联治,建立“三河联席会议”制度。借鉴“新安江模式”,合肥在全省率先实行地表水质生态补偿机制,在59个跨市断面、国考断面开展污染赔付金、生态补偿金“双向补偿”。年1-7月,相关县(市)区、开发区累计支付地表水污染赔付金合计万元,获得生态补偿金合计万元。同时,合肥市还推行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季度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不降反升的县(市)区、开发区需缴纳生态补偿资金。年上半年,市级需补偿辖区大气生态补偿资金.3万元,收缴县、区大气生态补偿资金.8万元。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方向,合肥市正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改善的合肥路径。

(四)突出环境改善,共享“生态文明”成果。合肥市利用中央、省环保督察契机,及时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以环保督察为抓手,倒逼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据统计,年,全市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查出“散乱污”企业家,全部完成整治;加快培育战新产业,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18%左右、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0%以上。着力实施林业增绿增效和绿化提品,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生态示范创建,肥西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合肥高新区成功创建省内首家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改善环境促经济转型发展,以生态示范创建促环境民生好转,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福祉。

二、全面攻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一)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近年来,合肥市攻坚克难“治水”,水环境持续好转。以控源截污、节水净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全市水环境持续好转。年1-8月,派河由Ⅴ类好转为Ⅳ类,十五里河劣Ⅴ类好转为Ⅲ类,南淝河氨氮浓度下降明显,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白石天河、兆河、双桥河等河流水质保持优良。水源地保护整改工作全面完成,生态环境部交办的饮用水水源地市级40个问题、县级17个问题和再排查的80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

(二)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开局之年,合肥首战告捷。合肥市四面出击、重拳施为,下大气力全面整治涉气环境问题,强化控煤、控尘、控气、控车、控烧等“五控”措施,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全市空气质量持续好转,PM2.5、PM10年均浓度已实现连续5年“双下降”,并提前完成了PM2.5“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年上半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51.2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70.7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6.7%、11.7%,空气质量优良率66.3%,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三)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合肥“土十条”全面实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核实工作圆满完成,全市家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清单核实完毕,与85家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控长效机制,全面调查固废企业清单,深入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扎实开展固体废物排查整改,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行为。

(四)纵深推进巢湖综合治理攻坚战。围绕“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巢湖”总体要求,以巢湖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揽,纵深推进“河长制”、全面建立“湖长制”,加快推进巢湖综合治理。连续实施六期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近亿元。年1-8月,巢湖东半湖水质保持Ⅳ类,西半湖由Ⅴ类好转为Ⅳ类,全湖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浓度较去年同期均明显下降。巢湖水质向好态势得到有效巩固,城湖共生的和谐景象正在显露。

(五)实施生态环保与修复建设行动。扎实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内项目清理行动,巢湖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排放水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出台了《生态区域违法建设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清理整顿饮用水水源地及巢湖红线范围内违法建设问题个。全面加强滨湖生态带建设,规划建设环湖10块湿地,总面积1万公顷。截至目前,完成湿地修复面积43.1万平方米,清退湖面面积4.5万平方米,恢复岸线1.3公里。

(六)统筹推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支持工业绿色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合肥市累计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省级“绿色工厂”23家,2家企业获批为国家“绿色设计”试点企业;9个绿色专项获得国家支持。编制了《合肥市节能环保发展规划》,实施一批重点节能环保项目。推进光伏城市建设,全市建成各类光伏发电并网项目超过1.8万个,装机规模超2.2GW,持续多年居省会城市之首。出台了《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推进9个示范片区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拓展。巢湖市作为全国首批个试点县(市),实现全域17个乡镇(街道)个行*村垃圾分类试点全覆盖。

三、驰而不息打造生态强市绿色合肥新篇章

(一)强化学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入行”。积极举办生态环境保护培训班、河(湖)长制培训班,使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入行”。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在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持续聚焦发力,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继续推进循环化改造,优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策,鼓励引导重点企业、重点园区依托“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创建,不断提高绿色化生产水平。开展省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推广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组织实施一批市级重点节能、节水项目。加大产业发展和节能环保企业扶持力度。

(二)借力科技,绘制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张指挥图”。强化部门通力协作,加快建设覆盖全流域的地表水质监测网络,实现入湖河流市考断面、主要排口、主要支流水质实时监测,彻底讲清河流左右岸、上下游、全天候水质变化,为监督考核提供可靠依据。推进重点排污单位和主要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天地空”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推广空气微观子站、小型标准站建设,构建机动车排气污染“天地人车”监控平台,网格化监控空气质量。开发集监测数据采集、数据融合、数据处理、模型推演、预测预警、应急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环境可视化管理,探索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张图”指挥。

(三)攻坚克难,确保水、气、土及其标志性战役“打得赢”。全面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柴油货车治理等系列专项行动,加强区域联防联控。突出抓好南淝河等重污染河流治理,加快重点控源截污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坚持城乡同步强力整治黑臭水体。加大攻坚力度,力争实现巢湖综合治理“年年有成效”。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积极推进污染地块修复试点工作。构建严密的危险废物产生、收集、处置等全过程监管体系。

(四)科学谋划,构建齐抓共管“大环保”。增强基层环保队伍力量,力争所有乡镇街道配备环保专职人员,保证基层网格发挥作用。坚持问题导向,以群众反映突出的交通噪声、厂区异味、工地扬尘、河流污染等环境问题为执法重点,增加监督检查覆盖面和频次。加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公安、检察院、法院联动,开展跨区域、多部门联合执法,集中力量查办一批典型案件。探索建立“河(湖)警长制”,实现“警长”与“河(湖)长”全配套。加大污染防治工作调度力度,健全环境质量及时通报、预警机制,完善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事关合肥建设发展的大局,事关每个合肥人的切身利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合肥市将抢抓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的大好机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谱写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新业绩,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向下滑动显示更多内容

合肥市环湖办:

关于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情况的通报

一、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工程建设

年安徽省部分行*区划调整后,合肥市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定位,在省委、省*府的坚强领导下,多措并举,巢湖治理力度越来越大,环湖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建立巢湖综合治理工作统筹协调机制。

为加快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年,我市成立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市*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副组长、相关市级领导为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巢湖综合治理的顶层设计和统一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环湖办),抽调人员集中办公,承担项目建设的综合协调和服务保障。各县(市)、区、开发区及市直相关部门成立相应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统筹辖区(部门)建设任务,集中构建环湖治理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年7月22日,巢湖流域获批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包括5市19县(市)区共2.21万km2,其核心区为我市的环巢湖生态示范区。省委省*府高度重视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建立了安徽省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并印发《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统筹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

年,我省建成覆盖巢湖全流域的巢湖河长制体系。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巢湖河长制领导小组的通知》,巢湖设立了省级总河(湖)长,由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担任,省直相关部门及相关单位协助开展工作;成立了省级巢湖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省级巢湖总河(湖)长担任,成员由流域所涉五市分管副市长和省直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统筹指挥巢湖流域治理与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合肥市*府,与省巢湖管理局合署办公,承担省级巢湖河长制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省级巢湖河长制坚持建立健全以**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实现流域环境保护“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主要任务为积极推进流域内水资源保护,推进流域内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协调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协调推进流域水生态修复,推进流域执法监管等工作。其中在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方面,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手段,强化巢湖蓝藻水华防治;完善入湖(河)排污管控机制,开展全流域入湖(河)污染源排查,完善污染物统计监测体系,研究制订流域、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体系和综合整治方案。年12月7日,《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二)建立健全治理工程制度。

1、出台规范性文件。

为高质量推进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努力实现从项目的谋划、实施、竣工到运行全过程、全覆盖的监督管理,我市印发了《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管理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合肥市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第三方巡查管理规定》、《关于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的工作方案》、《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府关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2.创新乡镇污水处理建设模式。

传统的环境(治污)工程常存在设计-建造-运营独立开展,由于环境(治污)工程建设存在着缺少工程设计规范、质量评定标准、竣工验收标准等困难,因此亟需优化建设模式,探索建立长效运营机制。比如我市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存在着建设规模小、水质水量变化大、污水收集困难、运营管理人员缺乏等多种不利因素,经过几年实践和探索,我市在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中探索建立了DBO模式,即:设计-建造-运营一体化,并历经两年调研,创新出台了《合肥市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设施DBO项目运营管理办法(试行)》,建立DBO模式后,明确了责任主体,突破了环境工程建设瓶颈,提高了运营效率,较有效地解决了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维护和监督管理存在的困难。

3.全面实施工程调度制度。

实行“周报告、月调度、季检查”制度。通过集中调度、分县(市)、区调度和专项调度,对项目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协调处理,较好保证了工程的推进。

4.建立第三方巡查制度。

年6月起,市环湖办委托巢湖城投公司通过公开招标选择9家单位,对示范区建设项目开展第三方巡查。

5.建立廉*监督制度。

实行示范区建设重大项目廉*建设纪检监察派驻制度,对示范区建设实施全程廉*监督和效能监督。

6.建立检察预防行制度。

年6月启动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检察预防行”活动,建立了示范区建设预防工作会议联席机制及示范区建设信息共享机制,通过落实示范区建设预防平台“五项制度”,强化了示范区建设项目风险防控、廉*制度建设,推进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深入开展。

7.实行跟踪审计制度。

市审计局建立跟踪审计周报表、月报告、季通报制度,派出的跟踪审计组深入施工现场,对跟踪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发出审计建议和意见函。

8.深化创新巢湖治理资金投入机制。

1)资金筹集模式创新。市*府报经市人大批准,设立环巢湖项目资金池,归集项目建设资金。即通过每年计提市级和各县(市)区、开发区一定比例的预算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加上水利建设资金、相关部门争取的中央和省补助资金等,将相关专项资金归集到一个专户(即资金池),保障环巢湖生态修复工程的资金需求,并利用资金池资金进行质押融资,与国开行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较好地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

2)资金管理使用制度创新。我市制定《合肥市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建立了环巢湖项目建设、资金支付、管理相分离制度和严格的资金审批拨付流程,规范了资金拨付程序与手续。资金管理办法有力保障了资金筹集和使用,为环巢湖项目评审、签约和资金支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保障治理内容聚焦水环境修复

(一)工程进展顺利。

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每年度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交叉进行、逐步深入、统筹推进,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其中一期工程以防洪和治河为主,减少洪涝灾害并为治污打基础,共16个项目,年底全部完工,完成投资69.12亿元;二期工程以治污和防污为主,控制和减少污染负荷,共97个项目,基本完工,完成投资83.26亿元;三期工程以扩容和保护为主,扩充水体容量、增强水体流动性,对治污难点攻关试点,共44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5.91亿元;四期工程以小流域治理及环湖周边环境提升为主,对一期工程中的13条河流由线扩展到面,由河道扩展到流域治理,共35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65亿元;五期、六期工程以小流域治理和湿地修复为主,包括白石天河、兆河等流域治理和十八联圩湿地修复建设项目,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2.56亿元。

(二)水环境治理进一步深入探索。

年以来,为聚焦巢湖水环境治理,突出环境工程地位,进一步调整优化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内容,市环湖办不断进行专题调度,要求各项目建设责任主体进一步强化中央环保督查考核、尤其是国控断面考核意识,与设计单位紧密配合,对各自所承担的三、四期工程建设内容进行优化,优化后的项目建设内容要以水质改善为主,对与环境工程无关的建设内容坚决删减,在项目初步设计中做到建设内容与项目名称保持一致,工程方案与建设内容保持一致。对初设已批尚未开展招投标的项目,如与环境工程关联不大的建设内容暂缓实施。同时,在中央环保督察以后,市环湖办加快重点区域水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和模式创新,着力在流域治理、湿地建设、污染源调查与解析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方案与技术模式。试点建设国内首个高标准就地处理初期雨水工程(十五里河京台高速处初期雨水调蓄工程)获得成功,为后续项目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建设经验;建设十八联圩湿地修复项目,一期工程亩已完工,二期工程一标段正在施工,二、三标段正在招标,三期工程正在深化方案设计;建设派河、中庙和长临河3座藻水分离港及巢湖市、庐江县2艘移动式蓝藻磁捕船(平台),初步形成岸基处理和水上移动处理相结合的蓝藻防控体系;加强污染源调查与解析标准化建设,为项目设计聚焦水质改善瞄准靶向;紧抓乡镇污水处理DBO项目提升整改,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以十五里河流域治理(城市型河流)为抓手,努力探索水污染流域治理路线图;全面启动兆河、白石天河等清水型河流的保护性治理,保障入湖清洁水源。

1.坚持工程与研究并举,注重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一是组建巢湖研究院,打造开放式研究平台,加强巢湖治理基础研究,开展适用技术应用示范及储备,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服务;二是成立巢湖治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全国现有相关科学院所和高等院校范围内,遴选出一批理论实践、学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且对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综合治理情况比较熟悉的专家学者38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科学院研究员、高等级院校教授33人,旨在为合肥市巢湖综合治理进行决策提供参谋和咨询服务,年1月29-31日,合肥市举办了第一届巢湖综合治理专家咨询峰会暨巢湖研究院揭牌仪式;三是与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共同举办中英巢湖水环境治理研讨会,加强与英国生态水文中心、中美绿色合作组织、日本琵琶湖等学术机构的交流,支持举办洛杉矶环境论坛——合肥分论坛,广泛吸收国内外湖泊治理先进技术;四是持续推进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牵头、18家科研单位参加的“十三五”水专项巢湖课题研究;五是同厦门大学和台湾大学牵头的海峡两岸环境生态联盟深度合作,研究巢湖综合治理有关问题。

引进新优技术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湖泊水生态修复主要在湖体底泥清淤、湖区截污、初雨调控的基础上,根据水系功能等实际情况,建立以沉水植物净化体系为主,水生动物调控为辅“动静”结合的水体原位净化体系,进而达到“净化—绿化—美化”三位一体。利用上述技术,柏堰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和南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试点应用并获得成功,其中柏堰湖水质指标由劣V类提升为Ⅳ类,水体透明度大于0.8m;南湖水质指标由劣V类提升为Ⅳ类,水体透明度1m,项目获年建设部人居环境范例奖。

2.城市初期雨水处理。

年以来,通过运用国家“十二五”水专项成果,市环湖办牵头在经开区京台高速处创新试点了“初期雨水调蓄原位处理技术”,工程于年10月开工建设(调蓄容积4.5万m3),年6月建成投入运营,收水水量和出水水质符合设计要求,试点获得成功。该工程为国内首个高标准就地处理初期雨水项目,为后续项目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建设经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17号),为贯彻落实该文件“加强城市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有效减少城市面源污染”的要求,十五里河流域治理一期工程将新建6处初期雨水调蓄处理设施(总调蓄容积16.3万m3),目前施工图设计已完成,正在组织施工招标。

3.湿地建设。

年初启动面积27.6km2的十八联圩湿地修复项目,该项目结合十八联圩的自身优势和特点,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导思想,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修复原则,在充分解读现状、保留原圩田肌理的基础上,以“构建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发挥南淝河旁路水质净化作用,承担南淝河流域超标准洪水的防洪前置库”为修复目标。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一期亩试验区建设任务,主要栽植芦苇、池杉、杂交柳等;二期1标段亩正在施工,已完成水系连通,栽植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二期2标段亩、3标段亩正在招标;三期亩的近自然湿地正在深化方案。

4.全面推广乡镇污水处理DBO建设模式。

一是进一步提升前期3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DBO项目的运营水平并总结经验,指导后期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二是对新增的肥西县丰乐镇等7个污水处理厂加快项目前期,尽快开工;加快推进巢湖庙岗、庐江冶父山等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新建工程和巢湖城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在建工程建设。年9月6日-8日,市环湖办应邀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农村和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暨第二届村镇环境科技产业联盟论坛”上做了介绍,得到中国工程院曲久辉院士等与会嘉宾的好评。

5.开展雨污分流治理试点。

选择蜀山区航鑫嘉苑和包河区望湖南苑两个共计5万㎡的老旧小区进行海绵城市改造试点,采用蜂窝式硅砂原位处理技术对收集的南阳台洗衣机水、空调冷凝水和屋面雨水“三种水”进行处理,试点取得成功。下一步拟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做好处理后的水资源利用。

6.提高蓝藻应急处理能力。

包河区塘西河及派河、巢湖市中庙、肥东县长临河4座藻水分离港已建成运营,巢湖市、庐江县2艘移动式蓝藻磁捕船(平台)已投入使用,巢湖蓝藻处理已初步形成岸基处理和水上移动处理相结合的蓝藻防控体系。

7.落实“清水型”河流的保护性治理。

为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的要求,在庐江县全面推进白石天河、马槽河、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建立“四个一”工作机制(每个项目一名县级负责人联系、一名科级干部牵头、一套班子运作、一个序列考核),目前,每天有近名设计人员奋战在工程一线,其中白石天河、马槽河、兆河流域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共75个中心村(目前40个正在施工,其中7个已完工;其余35个正在施工招标),白湖农场区域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金牛河、盛桥河小流域治理已完成方案设计。

8.以流域治理的理念扎实推进十五里河流域治理一期工程。

按照“流域规划、系统思考”的小流域治理理念,采取全流域研究、全方位治理、全过程控制和全方面衔接的流域治理模式,做到治理一个小流域,清洁一个小流域;落实“削减什么样的污染负荷(减什么)、削减多少污染负荷(减多少)、在哪里削减污染负荷(减哪里)、怎么削减污染负荷(怎么减),工程建成后如何运营维护管理(如何管)”的水环境治理路线图,最终实现流域水质达标,当前正在十五里河(城市型河流)流域试点实施。

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合作,已完成十五里河流域治理一期工程《十五里河流域污染源空间数据库》、《十五里河流域污染物谱源解析及其产业结构关系》的建立,将通过实施城市点源治理工程、城市面源治理工程、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等八大类工程措施,削减流域内面源污染及重点排口的溢流污染,降低河道内部底泥污染,构建河道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流水质,同时,通过加大流域范围内重污染门店整治、加强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行及公共教育宣传等非工程措施,努力走出一条城市型河流流域治理的路子,目前该工程正在开展施工招标。

9.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

*陂湖“三退”环湖工程,将年以来围垦的圩区退养退耕退堤还湖,还湖面积20.1km2,退湖后湖泊面积23.73km2(退湖前面积为3.63km2)。恢复原有的水面,扩大环境容量,改善湖区水质。内容包括对湖区内有下游圩堤进行铲除,铲除支流堤防14.5km,隔堤12.3km,合计26.8km,拆除湖区内泵站、涵闸、斗门等建筑物37处;退养退耕还湖工程湖内种(养)植企业共33家,累计退湖面积.74亩,目前已全部退出;征地移民补偿费用为.68万元。

10.强化水污染治理中的污染源调查工作。

将污染源调查与解析作为水污染治理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内容,将敌情侦查清楚,才开始制定作战计划,扎实推进流域治理。特别是中央环保督查以后,市环湖办一直加大与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专家的合作,加大流域污染源调查监测工作,加强污染源调查标准化体系建设;年7月10日,组织召开全市巢湖流域综合治理污染源调查与解析工作培训会,邀请高水平专家讲解污染源调查检测与解析等流域治理的先进理念与实践案例,以提升污染源调查监测单位和设计单位工作水平,提高业主单位认识能力,为精准施策打下坚实基础;历时一年多,牵头组织编制完成《环巢湖流域水环境污染源调查、监测与分析技术指南(试行)》,为项目设计聚焦水质改善瞄准靶向。

11.其他试点工程。

完成了庐江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分析(试点)、庐州大道1.9平方公里区域城市管网错接、混接溯源调查分析(试点)等基础性工作,为工程实施奠定基础;在肥东县完成了平方米高边坡山体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在巢湖市完成了去磷型植生滞留槽技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试点工程,为推广奠定基础。

三、循序渐进、趋势向好,工程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

年以来,在巢湖流域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城镇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承载压力下,巢湖治理依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巢湖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河湖水质得到改善,环保部对合肥市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结果,由年的48分提高到年的80.2分,国控断面年度水质达到考核要求比例由年(11个国考断面,3个通过考核)的27.3%提高到年(15个国考断面,14个通过考核)的93.3%,呈现逐步好转态势。污染浓度明显下降,从近年来监测数据的统计结果来看,在流域经济总量和城市人口快速扩张的巨大压力下,通过加强治污与保护,巢湖富营养化水平不仅未增加反而明显减轻;同年相比,年巢湖湖区氨氮浓度下降40%、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36%;今年上半年巢湖水质为Ⅳ类,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浓度指标较去年同期均明显下降:氨氮浓度下降45.0%,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15.6%,总磷浓度下降23.0%;蓝藻水华初步得到遏制。防洪能力显著提升,年特大洪水(中庙站水位12.77米)淹没面积66平方公里仅相当于年(中庙站水位12.80米)的12%,综合减灾效益达亿元以上。出湖水质保持优良,巢湖湖水每年通过裕溪河流入长江约30亿立方米,其入长江前的国控断面裕溪口,近年来一直稳定保持Ⅱ类,对长江干流的环境效益为正贡献,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做出了合肥贡献。社会影响逐步扩大,年5月20日、6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长三角:生态建设换回青山绿水》报道及《经济半小时》中,聚焦了巢湖的生态治理及治污举措;年8月8日,由中宣部组织的央视《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栏目中对巢湖综合治理也给予

1
查看完整版本: 打造生态强市绿色合肥新篇章